采編熱線:0913—3362222

投稿郵箱:wnw0913@163.com

首頁 > 新聞資訊 > 本網新聞 > 正文

【二十大精神在東秦】渭南:探索十大新模式、用活十四條措施 助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組圖)

DSC_0108

5月25日,渭南市委宣傳部召開“二十大精神在東秦”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記者 羅娜 攝

陜西網訊(記者 李倩倩 羅娜)5月25日,渭南市委宣傳部召開“二十大精神在東秦”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渭南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宏義以《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推動渭南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題,作主題發布并答記者問。市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與輿情信息科科長張紅紅主持發布會。

張宏義介紹,全方位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近年來,渭南市堅持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舉措,按照“消除空殼村、提升薄弱村、壯大一般村、做強富裕村”思路,立足鄉村產業優勢,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大力實施產權制度改革“回頭看”、村級集體經濟“清零消薄”、示范村典型培育三大行動,走出了一條機制健全、管理規范、模式新穎、參與廣泛的集體經濟發展之路,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市提供了有力支撐。

聚力組織領導,壓實責任強推進

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工作,把此項工作列為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親自研究、親自部署,分管領導深入一線、靠前指揮。

兩年來,先后召開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會及深改委會議等專題會議5次、現場推進會議3次,安排部署集體經濟發展工作。充分發揮市縣黨委農辦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進一步明確相關部門工作職責,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通過“曬比拼超”凝聚合力,形成部門聯動、協同推進的良好環境。同時,強化督查考核,市上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列為鄉村振興戰略實績和后評估內容,增加分值權重,細化分解為鞏固產改成果、示范村培育等多項指標,注重共性和個性互補、定性和定量結合,實行周調度、月推進、季考核、定期督辦,形成層層傳導壓力、層層夯實責任的工作格局。

去年12月,起草完成《渭南市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考核辦法》初稿,進一步健全完善了考核評價體系,計劃圍繞“五大機制”對各縣(市、區)黨委、政府進行考核,加壓加緊推動集體經濟快速發展。

聚力政策保障,細化舉措謀發展

去年5月,渭南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全面支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十四條措施”,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設立經營實體,建立現代法人治理體系,推動農村集體經濟資源資產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奠定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政策體系的基礎。

兩年來,全市各級先后制定出臺各類扶持政策文件70余份。整合各類資金支持集體經濟發展,2019年以來,累計爭取1.57億元中央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支持314個村發展集體經濟;積極穩妥推進村莊規劃編制,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截至目前完成118個市級試點;不折不扣落實中省稅費優惠政策,最大程度減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擔;把小型農村基礎設施、農村公共服務、農業產業發展等項目優先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或參與建設,有效增加集體收入。

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理論實戰相互補,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集體經濟業務培訓,實現市縣鎮村四級業務骨干和“示范村”理事長全覆蓋,2022年累計開展培訓35場次,培訓人員4500余人次。啟動實施人才“招引培育”工程,緊盯退伍軍人、退休干部、返鄉大學生、經商人員等重點人群,明確集體經濟經營收益增量的20%可用于獎勵激勵,最大程度調動積極性。

聚力成果鞏固,規范運行抓提升

認真貫徹落實全省統一部署,充分發揮市委農辦統籌協調作用,定方案、建專班、抓宣傳、強培訓,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換屆選舉。

截至目前,全市1966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完成換屆選舉,占應選組織總數的99.8%,1934個村實現村“一肩挑”,占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總數的98.7%,1962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成立了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占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總數的100%,1962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完成資產移交,占比100%。

加強成員信息核查處置,緊盯婦女兒童等群體,落實專人逐條核對,做到反饋、確認、簽字、辦理、入庫“五及時”,避免出現“兩頭占”“兩頭空”,全市累計錄入成員信息400余萬人,處理重復信息1萬余條。同時,穩妥推進承包地確權登記,加強信息糾錯,堅持穩字當頭,高質量完成完成椿林鎮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任務,有力維護了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堅持把制度建設貫穿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規范運行的全過程,結合各地實際,完善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章程》,加快推動“政經分離”。全面執行“四議兩公開”程序,將大額支出、投資、入股等重大經營性活動全部納入村級重大事項決策范圍。

聚力監管服務,優化環境促穩定

搶抓渭南市被列為全省唯一的全國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系統整市試點機遇,按照“試點先行、分類推進”原則和“市級統籌、縣級組織、鎮級實施、村級應用”思路,以政府辦名義出臺試點實施方案,先后召開部署會、培訓會、現場會,并集中力量開展百日攻堅行動,探索出一條政策驅動、督導推動、典型帶動、服務促動的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渭南模式”。

截至目前,全市1991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完成賬套建設,占比99.4%,其中1990個完成余額初始化,占比99.35%。印發《渭南市規范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工作實施方案》,持續加強“清廉村居”建設,全市農村集體資產財務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深入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同調查摸底,全市2278個集體組織共簽訂合同62848份,金額8億元,為集體經濟合同清理奠定基礎。積極盤活農村各類資源資產,完善農村產權交易管理辦法,目前全市10個縣市區全部建成縣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79個鎮建有產權交易服務站,1137個村配備了信息員,農村產權交易體系框架基本搭建完成。

創新制定《關于規范提升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體系的通知》,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業務高質量發展,目前,渭南市10個縣(市、區)全部設立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均聘用20人以上仲裁員,占比 100%。同時,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原則,加大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信訪督辦力度,確保農民群眾反映的問題“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著落”,2022年全市共發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315件,已全部妥善調處。

聚力聯農帶農,創新途徑增收益

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適應發展需要,設立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有限責任公司等經營實體,支持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其他經濟組織合作組建股份制企業,實行股份經營,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市場主體等其他經濟組織加強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截至目前,全市集體經濟組織共創辦、領辦、控股、參股各類經營主體近2000家;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空殼村”實現全部清零,截至2022年底,全市年經營收益5萬元以下的“薄弱村”占比31.4%,較去年下降17個百分點,年經營收益50萬元以上的“示范村”占比5.3%,較去年提高2個百分點。

經充分調研、深入挖掘,總結推廣供銷合作、產業帶動、“筑巢引鳳”、資源喚醒、要素入股、服務創收、文化旅游、村村聯建、異地置業、項目承接等“十大模式”,并發布渭南市新型農村集體發展“十大模式”典型案例,在全市印發推廣。2022年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總額2.25億元,同比增長42.4%,其中,474個村實現經營收益分紅,分紅總額達3629萬元,惠及成員 10.8654萬人,群眾滿意度達到90%以上,無省級以上上訪案件。

下一步,市農業農村局將深化全國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系統功能,向合同管理、支付管理、財務公開等方向拓展,全面提升農村集體資產財務數字化管理水平。健全農村產權交易體系,激活農村各類資源要素,積極破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用活用好“十四條措施”,豐富完善“十大模式”,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開展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增加收入,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投入保障。

張宏義就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十大模式”回答記者提問。渭南堅持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統籌推進糧食安全、特色產業和農村改革各項工作,緊扣渭南特色主導產業優勢,制定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十四條措施,探索形成集體經濟發展的“十大模式”,走出了一條機制健全、管理規范、模式新穎、參與廣泛的產業引領集體經濟發展之路。

供銷合作模式。對于主導產業明晰的村,加強與供銷等經營性機構合作,通過聯建、共建市場主體,解決農資集中采購和農產品銷售問題,增加集體收入。

產業帶動模式。對于靠廠、近城、農業產業集中的村,通過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搭建電商平臺,興辦交易市場,延長產業鏈條,增加集體收入。

“筑巢引鳳”模式。對于交通便利、具有區位優勢的村,通過新建標準廠房、倉儲中心、專業市場等,采取招商引資、出租租賃等方式,增加集體收入。

資源喚醒模式。對于有閑置存量資源的村,通過承包、轉租、投資、入股等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加集體收入。

要素入股模式。對于集體資產、資金、土地、技術等要素相對集中的村,引導村集體參與入股經營,增加集體收入。

服務創收模式。對于鄉土人才和留守人員集中的村,通過成立專業綜合服務機構,開展家政、物業、托養、勞務信息、設施維護、技能培訓等有償服務,作為農村社會公益事業和公共服務的有效補充,增加集體收入。

文化旅游模式。對于有山水自然條件、歷史人文資源、農特產品優勢的村,通過打造特色村落,開展紅色旅游、生態旅游、田園康養、商業演出、農家樂等項目,增加集體收入。

村村聯建模式。對于村情相近、資源相連、產業相同的村,通過成立聯合黨組織等方式,推動強強聯合、以強帶弱、抱團發展,增加集體收入。

異地置業模式。對于沒有收入來源、區位偏僻、發展滯后的村,挖掘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增值潛力,通過治理復墾取得的建設用地指標,采取企業合作、政府幫扶等形式,在中心鎮、工業園區、商貿園區等區位優勢明顯的地方,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購建商鋪、店鋪等經營性資產,增加集體收入。

項目承接模式。對于有一定專業能力和基本條件的村,通過承接農業農村、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項目,依法依規開展項目建設,增加集體收入。

DSC_0071

渭南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宏義作主題發布并答記者問。記者 羅娜 攝

DSC_0084

市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與輿情信息科科長張紅紅主持發布會。記者 羅娜 攝

DSC_0093

“二十大精神在東秦”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現場。記者 羅娜 攝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羅娜
0
本網站部分圖文信息轉載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及時刪除。網站法律顧問:陜西圣達律師事務所主任 李剛慶
技術支持:渭南青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www.9488quan.com 媒體支持:陜西網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聞熱線:0913-3362222 網站備案:陜ICP備14011189號-2
  陜公網安備 61059002000006號     
 
国产精品青青在线观看,国产一级a毛一级a看免费视频,香蕉eeww99国产精选免费,最新无码国产在线视频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