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編熱線:0913—3362222

投稿郵箱:wnw0913@163.com

首頁 > 新聞資訊 > 渭南新聞 > 正文

讓“陜西糧倉”多存“渭南糧”

核心提示: 渭南是農業大市,素有“陜西糧倉”之稱,耕地面積589.01萬畝。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事關國運民生。

  圖為大荔縣蘇村鎮槐園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

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旱能灌、澇能排、無污染、產量高——這便是高標準農田,也是群眾心中那一方好田的模樣。

渭南是農業大市,素有“陜西糧倉”之稱,耕地面積589.01萬畝。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事關國運民生。近年來,隨著“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市強化政策支撐,不斷加大投入,采取田塊整治、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輸配電、土壤改良等措施,持續開展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為全市糧食穩產高產提供了重要支撐。

嚴格規范高標準實施項目

4月11日,記者來到蒲城縣椿林鎮護難村,村南邊的大片麥田旁,在機械輔助下,工人正在新修的水泥生產路旁栽植農田防護林帶。

“南邊的地低于路面不少,按照現在的株距會不會影響大型農機轉彎?征求一下群眾意見吧,看是調整株距還是干脆不栽南邊這些樹了。”蒲城縣高標準農田項目負責人楊增峰和該村黨支部書記井德友商量,“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目的是提升農田等級,確保糧食豐產、群眾增收,實施中堅決不能搞一刀切。”

“尊重群眾意愿、注重因地制宜、堅持效益優先”,這是我市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的原則。

一說起高標準農田項目,井德友滿臉掩不住地笑道:“從設計圖紙到工程施工,都有項目公示,我們都全程參與了。項目建好后確實解決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大家都很高興。要不是高標準農田項目,村上這生產路啥時候能硬化、土渠啥時候能改造還不知道呢。”

“項目實施前,我們都會通過各種方式充分征求群眾意見。實施過程中,聘請鎮村組干部、村民代表對工程內容、質量要求、施工進度、完成時限等進行全程監督。此外,還積極創造條件,鼓勵當地農民參與工程建設,對可由項目區群眾完成的土地平整等工程內容,優先聘用當地農民工參與建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楊增峰說。

近年來,我市堅持把提高農田建設質量作為頭等大事要事抓細抓緊抓實,嚴格執行《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管理辦法(試行)》各項要求。進一步加強工程質量監管,抓實抓細各個環節,嚴格落實“項目四制”,加大工程現場監管力度,按照生態環保和工程管理標準,努力做到標準上再提高、質量上再提升。

2019年以來,全市建成和在建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163.65萬畝,總投資17.3億元,已建成農業生產路1141.6公里、農田渠系52137公里、新建和修復機井1549個,受益群眾150余萬人。

昔日“望天田”今朝“穩產田”

寬闊筆直的公路兩邊,一片片平整的農田向遠處綿延,望不到邊;田間道路、硬化溝渠縱橫交織,田野莊稼郁郁蔥蔥,碧綠中透著希望和生機……走進臨渭區豐原鎮灌芝村東南邊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道路暢通、田塊規整、環境優良,處處呈現出繁榮景象。

“今年小麥苗情非常好,估計一畝地能產1000多斤。”在地頭來往的群眾議論著,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灌芝村村名里雖然有一個“灌”字,但實際上卻和灌溉沒啥關系,村民只能靠天吃飯。后來,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下,該村開始打井引水,并在井邊裝上了水塔,但管道并沒有通到每塊田地里。

2021年年初,灌芝村及相鄰的西關村等相對集中的4000多畝土地被列入臨渭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當年8月,工程機械開進村里,將灌溉管道鋪修到了田間地頭,還將原來的生產路進行平整,做好基礎工作后,鋪成了一條串起農田、連接相鄰村莊的平展水泥路。

“灌溉設施到地頭,啥時候想澆地了,出水樁一開就來水,路修了,農業生產也方便了,收種機械使用率已經達到100%,好得很。”村民劉小衛直言灌芝村幾輩人都不敢想的事如今成真了。

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樣讓大荔縣許莊鎮西大壕村群眾嘗到了“甜頭”。過去全村4000多畝耕地用土渠灌溉跑冒滴漏,田間無路或道路不通,不適宜機械化作業,經過兩年的改造,如今是保肥保水、高產穩產的大畝田地,成為糧食種植大戶爭相流轉的“香餑餑”。

西大壕村種植大戶王康告訴記者,他流轉的1600畝耕地都在項目區,過去澆個地需要十幾天,現在六七天就可以了,也不需要那么多人。人工成本一下子就減少了近4000元。“去年,夏糧畝產達到700公斤左右,成為這幾年來增產增收最好的一年,再加上這幾年糧食價格好,效益還不錯,種糧人的積極性有了很大提升。”王康樂呵呵地說。

大荔縣農業農村局基建股股長黨潤葉介紹,“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農機難進田,旱澇全靠天,種地費時費工的歷史已經基本結束,今年大荔縣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5萬畝,目前已完成80%,預計2025年之前大荔縣的基本農田將全部建設為高標準農田。”

從會種田變成“慧種田”

“我家種了2畝蘋果地,其他都種的小麥,之前種地施肥也沒有啥標準,村里人咋弄咱就跟著弄,一年忙下來基本沒啥效益。”在臨渭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有機肥發放現場,豐原村二組村民余洛周早早趕了過來,“除了免費發放有機肥,還給指導科學種田知識呢。”

土壤改良,耕地質量提升也是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我們對臨渭區部分農田進行了測土配肥,發現普遍存在土壤有機質減少,堿性化和施肥不平衡等問題。”項目負責人賀吉喆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大化肥使用過量造成的,通過免費發放有機肥,目的就是逐步引導群眾使用有機肥,改善土壤。

2022年,臨渭區規劃建設高標準農田7萬畝,除了基礎設施的建立外,他們將建設臨渭高標準農田智控平臺,目光聚焦大數據管理應用,助推高標準農田管理,實現高標準農田網絡化監管、信息化處理,利用大數據平臺、物聯網傳感器、移動物聯網數據傳輸技術,借助物聯系統數據集成管理,從氣象數據分析、土壤墑情監測、病蟲害防治綜合發力,提升農業發展效率,把糧食生產、糧食安全、耕地保護、地力提升、設施維護等責任都扛到農業人的肩頭,將耕地保護監督管理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高標準農田項目是一個系統化工程,這是利用遙感無人機采集建設前后區域的高清影像,我們在這里可以清晰分辨工程的成效,道路、溝渠、提水等設施的具體布排,另外,也可以通過監測數據分析后,提出科學引導,讓農民今后種地更加科學。”臨渭區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辦公室負責人如是說。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如美妙的歌曲中所唱,高標準農田建設,用“農”墨重彩繪就了一幅嶄新的“三農”篇章,給秦東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楊大君
0
本網站部分圖文信息轉載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及時刪除。網站法律顧問:陜西圣達律師事務所主任 李剛慶
技術支持:渭南青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www.9488quan.com 媒體支持:陜西網渭南站 投稿信箱:wnw0913@163.com 新聞熱線:0913-3362222 網站備案:陜ICP備14011189號-2
  陜公網安備 61059002000006號     
 
国产精品青青在线观看,国产一级a毛一级a看免费视频,香蕉eeww99国产精选免费,最新无码国产在线视频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