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華起義是大革命失敗后,中共陜西省委為了貫徹黨的八七會議精神,直接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和農民運動相結合的武裝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在西北領導土地革命的具體實踐。經過渭華起義鍛煉的劉志丹、謝子長、王泰吉等優秀共產黨人成為后來陜甘邊、陜北、陜甘革命根據地的重要領導人。在渭華起義爆發95周年之際,本報特推出紀念專題,緬懷先烈先輩豐功偉績,發揚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為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譜寫渭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提供精神動力。
95年前,在我們腳下這片紅色土地上爆發的渭華起義,不僅是陜西、西北的重大事件,也是當時全國的重大事件之一,是載入中國革命史冊的不朽豐碑。
渭華起義紀念館群雕
一、渭華地區當時的革命形勢
首先,渭華地區是陜西省建立黨團組織最早的地方之一,且在渭華起義前黨團組織發展較好,為發動渭華起義打下了良好的組織基礎。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逐漸在渭華地區傳播,魏野疇、王復生、王尚德、王懋廷等以學校為陣地,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進步思想,為建立和發展黨團組織、開展革命斗爭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渭華地區建立的黨團組織主要有兩種:一是旅外青年知識分子中的黨團員受黨組織指示建立;二是根據陜西黨團組織指示建立。1922年8月,在武漢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王尚德,受黨組織委派回到家鄉創建黨團組織。他在赤水職業學校建立了陜甘地區最早的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此為團組織在陜甘地區之起源,“赤職”也因此被譽為“陜甘赤化的發祥地”。1924年6月上旬,陜西省第一個團支部——社會主義青年團赤水支部成立,王尚德任書記,直屬上海團中央領導。1925年秋,中共豫陜區委委托吳化之在陜西建立和發展黨的組織。吳化之來到赤水,以團赤水特支為基礎,成立了中共赤水特支,隸屬中共豫陜區委,后歸中共西安地委領導。渭南各地黨團組織根據中央和上級組織的指示,從一誕生就積極投入到各項革命斗爭中,把渭南的大革命推向了高潮。“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馮玉祥在陜西“清黨”,陜西省委將一些黨員干部先后轉移到渭華地區,開展斗爭。在陜西省其他地方黨組織遭受破壞時,渭華地區的黨組織基本保存了下來,且有所發展。至1928年3月,渭南、華縣各有黨員500余名,五一縣(今臨渭區固市等地)有黨員300余名。共青團的組織也有較大發展。
其次,黨團組織領導下的渭華地區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蓬勃發展,為發動渭華起義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1925年11月22日,張宗適和雷光顯等發起成立全省第一個農民協會——東張村鄉農民協會,接管本村行政權,成為“陜西農民覺悟的先鋒隊”。1925年年底,東張村附近及赤水一帶先后成立農民協會20多個。1925年11月24日,團赤水特支召集各團體代表在渭南高小召開整理渭南教育特別聯席會議,組織學生罷課游行,要求罷免反動教育局局長王述道。在學生運動的壓力下,王述道被罷免。1927年5月,華陰支部發動縣城幾所高小師生進行學潮,驅逐了教育局局長宋篤敬。1926年1月1日,根據省學聯決議,渭南縣學生聯合會在赤水召開200多人參加的陜東國民會議促成會議,號召民眾打倒軍閥,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發展農民運動。1927年3月,中共陜甘區委提出“黨到農民中去”的要求,制定了首先發展渭南、華縣(今華州區)、富平、蒲城等縣農民運動的計劃。1927年5月,華縣農協召開群眾大會,驅逐了贓官縣長葉振本。至1927年5月,渭南縣、華縣、五一縣的縣級農民協會均宣告成立并成立農民武裝。區、村農協紛紛成立,會員達1.3萬人。
再次,陜西黨組織對武裝力量的掌握,為發動渭華起義提供了強大的武裝保證。1927年7月,以西安中山軍事學校和國民軍聯軍駐陜總司令部政治保衛部領導的政治保衛隊為骨干組成了許權中旅,全旅共1290人,槍1020支,有共產黨員53名、共青團員13名,并設有黨團委員會,楊曉初任書記。1928年1月,為加強許旅黨的工作,中共陜西省委派劉景桂(志丹)、謝浩如(子長)、唐澍等到許旅工作,軍內黨組織也有了相應的發展。至3月20日,許旅黨支部由原來的5個分支發展到18個,黨員增加到145名。中共陜西省委在《目前軍事行動決議案》中指出:“許旅在西北為黨的最重要的軍事基礎,在現在又為反馮戰爭中黨的唯一軍事力量。”1928年4月1日,陜東特委成立后,為加強渭華地區農民武裝的骨干力量,從華縣、渭南選派了40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農民武裝骨干分子,秘密前往洛南三要司許權中旅學習軍事政治,為渭華地區培養了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富有戰斗力的農民革命武裝。后來以此為骨干成立的陜東赤衛隊,成為土地革命戰爭中陜西黨組織領導的農民武裝力量。
二、渭華起義的主要經過
第一,渭華起義的準備。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形勢急劇變化,陜西革命運動轉入低潮。7月,陜西省委在西安秘密成立后,決定以省委委員為特派員,分6路到全省各地指導工作。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史稱八七會議),確立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方針,提出了“找著新的道路”的任務。9月26日到28日,陜西省委在西安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亦稱九二六會議),通過了《政治形勢與工作方針決議案》,提出了“黨到農村中去”“黨到軍隊中去”“武裝農民”等要求,并選派干部充實“陜甘赤化的發祥地”。10月17日,省委發出第五號通告,要求在農村“恢復農民協會、組織農民,在戰斗中奪取槍彈、武裝自己”,渭華等縣隨之發動、組織和武裝農民,訓練農運干部、發展各地農協。1928年2月29日渭南縣“宣化事件”爆發,渭河南北有革命活動的各級中小學先后被查封或解散。3月11日,省委發布第三十九號通告,要求各地黨組織立即發動農民斗爭,并轉為奪取武裝、圍攻縣城,盡可能地建立鄉村蘇維埃,開展群眾性游擊戰爭,積極響應和配合宣化的斗爭。3月22日,省委制定《目前行動大綱》,確定渭南、華縣、五一、華陰、臨潼五縣為陜東暴動地區,并成立以省委常委劉繼曾為書記的中共陜東區特派委員會(簡稱陜東特委)以加強對暴動的領導。4月6日,陜東特委在華縣高塘鎮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確定了許權中旅的行動方針,通過了《目前工作計劃大綱》,制定了《臨時紀律十一條》。4月下旬,省委書記潘自力到渭南、華縣、五一等縣指導陜東地區暴動斗爭,省委請示中央后決定舉行渭華起義,要求許權中旅開赴渭華參加農民暴動。同時,渭南縣委于5月1日到4日分片召集群眾召開暴動大會,建立蘇維埃政權,處決豪紳、地主及反動分子。
第二,渭華起義的爆發。1928年5月1日,渭南縣崇凝鎮舉行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張貼“實行耕者有其田”和“大家吃、大家干、大家的事大家辦”等標語,處決兩名惡差、抄沒惡紳商號,宣布成立崇凝區蘇維埃政府,舉行示威游行,組建陜東赤衛隊。崇凝區蘇維埃政府的成立,標志著渭華起義的開始。隨后,華縣的赤水、高塘等鎮和渭南東西兩塬各村紛紛行動,焚燒文契賬目、繳獲槍支彈藥,給農民分發糧食和財物,三張鎮民團和崇凝、陽郭區赤衛隊以及華縣農民武裝先后編入陜東赤衛隊,并在塔山建立總指揮部。5月10日,正在潼關前線參加李虎臣和馮玉祥部作戰的許權中旅,在唐澍、劉志丹的率領下,一部分先撤出戰斗向渭華地區進發,許權中、楊曉初率部趕到渭華地區,在華縣瓜坡鎮正式宣布起義,成立西北工農革命軍。部隊抵達華縣高塘鎮后,在高塘舉行軍民聯歡會,劉繼曾代表省委向西北工農革命軍授旗,劉志丹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唐澍任總司令,王泰吉任參謀長,許權中任軍事顧問,下設四個大隊和一個直屬大隊,司令部設在高塘,全軍近千人。會后舉行武裝示威游行,張貼布告、公布政綱,號召人民團結起來,打倒土豪劣紳,自己當家做主,建立蘇維埃政權。在起義的中心區域內,國民黨基層政權全部被摧毀,普遍建立了一村或數村為單位的基層蘇維埃政權,清算土豪劣紳、沒收地主糧食和浮財、處決罪大惡極者,開辦平民學校和農民夜校,壯大革命有生力量,渭華起義進入高潮。
第三,渭華軍民反“圍剿”斗爭。渭華地區居豫陜交通要道,渭華起義席卷陜東大地,嚴重動搖了馮玉祥在陜西的統治,他多次嚴令宋哲元派兵“圍剿”。6月8日,宋哲元派出一個旅的兵力,從渭南縣城出發,沿著龍尾坡襲擊塔山。獲得消息后,李大德指揮陜東赤衛隊在崇凝鎮段家村附近設伏,同附近起義農民和謝子長率領的工農革命軍第三大隊協同作戰,取得了全勝。6月10日,敵軍田金凱一個騎兵師,從華縣縣城出發,由瓜坡經大明寺偷襲高塘革命軍司令部。由于工農革命軍第二、三大隊外出執行任務,加之敵情不明和疏于防范,敵人沖至駱駝嶺時才被發現,周益三、張漢泉、王泰吉指揮司令部赤衛隊英勇阻擊。謝子長率第三大隊從赤水趕到,從敵背后發起進攻,敵軍慌忙撤退。針對兩次反“圍剿”的勝利和外部敵情的重大變化,劉志丹和唐澍召開軍委擴大會議,決定在準備抗擊敵人再次進犯的同時,做好工農革命軍主力撤離渭華,轉戰渭北乃至走向陜北的準備,并派李大章等人探查渭北線路、籌備經費、購買彈藥,劉繼曾等人前往西安向省委匯報請示。兩次“圍剿”失敗后,馮玉祥嚴令宋哲元限期徹底消滅渭華起義軍。6月19日,宋哲元親率三個師的兵力,以渭華兩縣保安團為先導,由渭華地區逃亡的地主、豪紳和惡霸帶路,分東、西、中三路同時進攻。東路從華縣縣城出發向高塘指揮部進攻,切斷起義軍從橋峪撤退通道。西路從渭南縣城出發攻占塔山,切斷起義軍向藍田撤退道路。中路從赤水出發,從東川、西川同時進攻高塘起義軍指揮部和陜東特委駐地三教堂,企圖全殲起義軍于秦嶺北麓山外。6月20日,以高塘、塔山為中心的紅色區域失陷。6月25日,唐澍、劉志丹率領大部退至洛南縣兩岔河和保安鎮一帶。7月初,工農革命軍遭到軍閥李虎臣部圍攻,唐澍和李大德英勇犧牲,部隊被打散。向省委匯報工作返回的劉繼曾在藍田縣張家坪主持召開會議,初步總結渭華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決定取消工農革命軍旗幟及軍事委員會,黨在軍隊中的組織轉入秘密狀態,轟轟烈烈的渭華起義宣告失敗。1928年后半年,國民黨反動派對渭華地區進行了殘酷鎮壓和瘋狂反攻,先后有300多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赤衛隊員倒在了敵人的屠刀下。
三、渭華起義的歷史意義
渭華起義是大革命失敗后黨在西北地區領導的規模較大的一次武裝起義。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后,陜西像全國一樣,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下。渭華地區不少學校也被查封或解散,部分進步老師和學生被逮捕。在此生死存亡之際,陜西省委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領導發動了渭華起義。起義中,先后創建了陜西第一支農民革命武裝——陜東赤衛隊和陜西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崇凝區蘇維埃政府,經過一個多月努力,形成以華縣高塘、渭南縣塔山為中心,東起少華山、西至臨潼東、南依秦嶺北麓沿山、北至渭河兩岸,建立起了2個區、48村的蘇維埃政權,形成方圓200平方公里的紅色割據。這次起義給陜西地區國民黨反動統治勢力以沉重打擊,起義軍民團結奮戰,英勇斗爭,敢于犧牲,充分展示了渭華人民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陜西黨組織和人民的斗志。
渭華起義是土地革命時期西北地區首次軍民結合的一次武裝起義。渭華起義之所以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一次武裝起義,能夠在敵人環繞和重兵“圍剿”的形勢下堅持兩個月,與西北工農革命軍和農民運動相結合的武裝斗爭分不開。陜西省委領導的西北工農革命軍,聚集著黨在北方地區最優秀的政治軍事人才,擁有4個大隊和赤衛隊、騎兵分隊。在西北工農革命軍和陜東赤衛隊的強大支持下,掀起了渭華地區黨領導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的革命高潮。渭華起義的歷史證明了毛澤東同志所講的“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同時,渭華起義也使陜西黨組織和人民群眾初步認識到,軍隊必須與農民群眾相結合,必須依靠鄉村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游擊戰爭,必須有黨的正確路線和政策。
渭華起義點燃了我黨北方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為以后陜甘根據地成功創建積累了經驗。渭華起義后,劉志丹、謝子長等人到榆林參加陜北特委工作。經過渭華起義鍛煉和考驗的一批共產黨人,他們吸取了渭華起義的經驗教訓,歷經艱辛,沖破險阻,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堅持革命斗爭,開拓了渭北、陜甘邊、陜北革命根據地,最終“使革命的星星之火逐漸燃遍了陜甘”,創建了土地革命戰爭后期碩果僅存的陜甘根據地。關于陜甘根據地,毛澤東曾在黨的七大上予以高度評價,指出:“我說陜北是兩點,一個落腳點,一個出發點。”即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1947年在陜北靖邊小河會議上,毛澤東還講道:“這個邊區是土地革命時期留下的唯一的一個區域,保存了幾千干部。”“兩點一存”之陜甘根據地,最終成為黨中央指揮中國革命取得全面勝利的大本營。
四、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
95年過去了,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依舊綻放著歷久彌新的光彩。無論歷史如何變遷,時代如何發展,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仍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和啟發意義,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弘揚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堅持正確方向不動搖,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渭華起義的歷史啟示我們,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事業發展的生命線。我們要堅決擁護“兩個確立”,自覺做到“兩個維護”,始終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堅決維護習近平同志這個全黨擁護、人民愛戴、當之無愧的黨的核心、軍隊統帥、人民領袖,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做到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執行、黨中央禁止的堅決不做,在奮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把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實到位。
弘揚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堅持崇高理想不動搖,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渭華起義的歷史啟示我們,革命理想高于天。我們要不斷增強“四個自信”,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為實現新時代新征程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斗,譜寫渭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弘揚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動搖,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秦東百姓。渭華起義的歷史啟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必須時刻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緊緊抓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十件民生實事”為抓手,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在渭南高質量發展中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弘揚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堅持黨的建設不動搖,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保障。渭華起義的歷史啟示我們,打鐵必須自身硬。我們要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打造政治過硬、紀律嚴明、本領高強的干部隊伍,持續整治“四風”問題,始終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永葆黨的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不斷把渭南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業推向前進。
弘揚渭華起義的革命精神,就是要堅持求真務實不動搖,奮力追趕超越,新征程實現新作為。渭華起義的歷史啟示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確保事業成功的重要法寶。我們要緊扣我市發展實際,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扎實開展高質量項目推進年、營商環境突破年、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為把渭南建成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