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華起義爆發于土地革命戰爭初期。渭南早期黨團組織創立于大革命時期,是陜西省黨團組織創建較早的地區之一。大革命失敗后,馮玉祥“清黨”時,渭南、華縣、五一縣三個縣委和一些基層支部完整保存,且有一定的發展。據陜西黨史專題資料集《渭華起義》記載,“由于這個地區的黨、團組織比較健全,力量比較強,群眾基礎比較好,所以陜西省委于1928年3月決定以渭南、華縣、五一、華陰、臨潼等五縣為陜東暴動區,積極策劃,組織武裝起義”。這兩個歷史活動或事件就這樣聯系在了一起。在渭南黨的歷史實踐長河中,渭華起義與渭南早期黨團組織兩者是相互作用及影響的關系。
一、渭南早期黨團組織為渭華起義做好了組織準備。第一,渭華起義時,渭南黨團組織機構健全隊伍壯大。省委九二六會議后,渭南縣黨員發展到500余名,團員達600余名。五一縣黨員發展到400余名,團員600余名。華縣轄4個區委,29個支部和華陰、潼關兩個支部,黨員242名。第二,渭華起義時,黨組織是發動渭華起義的中堅力量。渭南縣委整改黨的各級組織,增設秘書處、交通科、特務科等工作機構,加強武裝暴動的組織領導。華縣縣委深入各村主抓建立蘇維埃政權和反霸斗爭,其中東王村最早建立蘇維埃政權,并成立了50余人的村赤衛隊。五一縣委迅速把黨、團領導核心轉移到農村,組建特別武裝隊,領導開展武裝斗爭。
二、渭南早期黨團組織為渭華起義做好了群眾基礎。第一,渭華起義時,渭南早期黨團組織領導的渭南農協已長足發展,領先全省。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27年6月,渭南縣成立區農協9個,村農協135個,會員5131人;華縣成立區農協8個,村農協324個,會員5114人;五一縣成立區農協14個,村農協136個,會員1.3萬余人。這支黨領導下的、斗爭矛頭直指土豪劣紳、反動官府和軍閥的農民隊伍,經過初步斗爭考驗,有著強烈的革命愿望,為渭華起義蓄積了雄厚的群眾力量。第二,渭華起義時,渭華地區農民群眾是參與發動渭華起義的主要力量。陜西省委1928年3月20日《黨務概況》記載:“華縣、渭南各有同志500余人,而農民同志占75%至80%,為全省同志數量最多而成份較好的縣黨部”;五一縣有“同志約300余人,農民同志亦占50%以上”。
三、渭華起義將渭南早期黨團組織工作推向新的高潮。第一,渭華起義使渭南黨組織開辟了陜西黨的工作的一個新紀元。作為引發渭華起義的導火索——宣化斗爭,1928年3月13日中共陜西省委常務委員會第39號通告中高度評價宣化斗爭指出“革命群眾用暴力斃傷豪紳,打擊反動勢力,這當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宣化斗爭在陜西黨的工作上,的確是一新紀元啊”。第二,渭華起義把渭南黨組織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工作推向了高潮。這次起義是黨在西北地區領導土地革命的序幕和演習,掀起了西北地區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的革命高潮。
四、渭華起義把渭南早期黨團組織及成員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第一,渭華起義后,渭南黨團組織面對迫害仍恢復重建繼續堅持革命斗爭。1928年9月,陜西省委重新恢復渭華地區黨組織,繼續領導黨組織和群眾的日常斗爭。1929年3月1日,遭受破壞的陜西臨時省委在渭南縣龍背鄉白家莊重新成立,渭南、華縣、蒲城、富平、長安等地黨團組織負責人參加。1930年10月,陜西省委、共青團陜西省委遭到第二次大破壞。這一時期陜西省委的四次擴大會議都在渭南召開,由渭南縣委負責安全、選擇會議地址和安排會議人員的食宿等。在1928年至1933年連續五年的大災荒中,渭南黨團組織依然堅持領導災民斗爭。第二,渭華起義后,渭南黨團組織成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怕犧牲接續奮斗。據不完全統計,渭華起義中的渭南縣委書記蕭明、渭南縣委組織部長何寓礎,渭南縣委宣傳部長梁益堂、渭南早期黨團組織創建者王尚德、五一縣委書記蘇士杰、華縣縣委書記王化民、華縣縣委軍事部部長喬國楨、共青團華縣縣委書記王云等,有的堅持斗爭而壯烈犧牲,有的不忘初心而革命到底,并在后來各自的崗位上為新中國成立和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